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我不是傻瓜》影评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我不是傻瓜》影评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手机访问本站: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微信、QQ等都可以扫描)

《我不是傻瓜》影评精选10篇

《我不是傻瓜》是一部由方刚亮执导,张静初 / 龙品旭 / 黎兆丰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是傻瓜》影评(一):如影随行,彰显母爱

暨《我的影子在奔跑》观后感

今天有幸看了方刚亮导演的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这部电影,影片的故事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艾斯伯格症,通过单亲家族的小修直和影片主角田桂芳(张静初饰)的无声似有声的交流方式,以及母性的表达,田桂芳对自己孩子的不抛弃、不放弃的那种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我。眼泪伴随着修直那一次又一次的机械式的动作及其母亲超越常人的领悟能力和体贴入微的细致照料,不断的涌出眼眶。太受感动。这部电影虽然很平淡,没有那么让人热血澎湃,但是整体下来,影片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自闭症家族的不一样。小演员和女主角演技都很不错,看起来特别真实。在幼儿园罚站的那一段,我觉得特别的揪心,用现在特别流行的话讲,“老铁,太扎心了”。现在国产的文艺片太少了,我今天看了一下全国的排片,令我痛心的是这么好的影片竟然排片少之又少,做为电影人,有一种痛心,又有一种爱莫能助感觉。时光就像流水,悄然无息,直到影片的最后,女主角田桂芳才发现修直的长大成人,既将飞走。这一切太快了,还没有准备好的她,不知道如何面对。17年啊,那么长又那么短。太多的不容易,太多的付出,孩子长大了,母亲却老了。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你的心灵被感动,有可能让我们更多会去理解自闭症,去关爱这样的朋友圈。

《我不是傻瓜》影评(二):不只歌颂母爱,更需要的是理解!

《我的影子在奔跑》是部很私人的电影,故事很简单,很私人,说的就是一个有轻微自闭症的孩子与自己母亲田桂芳之间17年的相处和分别,而且完全是从自闭症孩子的角度去讲述整个故事。电影里有很多镜头的转换,每当切换到修直的主观视角时,同样的画面,总会呈现出散光、更鲜艳的梦幻般质感,这就是私人体验的一种。电影拍的也很私人,导演方刚亮完全没有被喧嚣尘上的电影圈所影响,只是不疾不徐的按照自己的节奏,讲述一个没有高潮,没有重点情节,甚至没有大主线的故事,但是就靠情绪,靠母子俩琐碎的日常,以及其中或浓或淡的情感,就撑起了整部电影!

首先说说视角。《我的影子在奔跑》这个故事,其实很狗血,很悲情。一个单身母亲,抚养一个有问题的孩子长大,为了他的前途,还必须在他17岁的时候送他远走他乡。想想都很难受。但是电影却没有放大这种悲情,而是用修直那几乎没有一点情绪起伏的声音,冷静地叙述了下去。

但是从故事的铺排来看,却又自有玄机。电影一开场就是母亲田桂芳不舍地送孩子走。在偌大的机场,孩子很走神,很漫不经心地看着大屏电视里的新闻播报。这是一处伏笔,远在美国的极端天气,居然让这个智商超群的孩子,迅速做出了,飞机肯定无法起飞的判断,于是奔出机场,去找寻母亲。其实,假如按照一般套路的电影来写,这一段肯定大量使用慢镜头,煽情音乐,怼到演员脸上的特写镜头,想要捕捉他的每一处细微表情。但是在《我的影子在奔跑》里并没有,非常冷静、干脆的手持镜头,快速的剪切,面无表情的少年。矛盾冲突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这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其实也是不希望这部电影有太浓烈的情绪,更多是希望观众在之后九十分钟电影故事讲述的过程中,慢慢地代入,去体会这对母子的不易,和有趣!

在之后缓缓铺陈开的17年故事里,导演选取的也并不是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更多反而像是一般母子间互怼而充满“喜感”的日常。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修直帮助早恋女孩,第一次对母亲言之不详,而母亲居然就这么轻易地抓住了他的变化,导致了一场无谓的担心。其实,并不能说修直对那个女孩完全没有情感,毕竟,捕捉耳朵绒毛的那个细节,实在太青春萌动了,但是放在一个理性远大于感性的轻微自闭患者儿童身上,这一切又显得那么自然。反倒是母亲既期待又害怕的表现,真实的让人几乎察觉不出表演。

饰演母亲的是张静初,在整部电影里,她没有妆容,还要刻意扮老扮土,只为了演出这个名叫田桂芳的普通母亲世俗的一面,同时也是最伟大的一面,那就是对孩子,无论怎样的孩子,都充满了爱,充满了理解,哪怕她自己其实是个数学白痴,是个情绪容易失控,生活轻微不能自理的市井妇女,但是却能为了孩子付出如此之多!没有表演,或者说真正进入到角色内心深处,才让张静初的表演显得无比真实,感人,同时又充满趣味性!

一个本来应该狂洒狗血的亲情故事,在导演方刚亮的处理下,却显得平静、恬淡,润物细无声般的,讲述着母爱,而这份爱,更多是出于理解,而不是支配式的母爱!

《我不是傻瓜》影评(三):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部冷门佳片献给世上所有伟大的母亲

上帝无所不能,所以他创造了母亲。母爱的伟大之无与伦比相信每个作为孩子的我们都能够有所体会。

在母亲节之际,小编我给大家推荐一部冷门佳片,相信大家看过本片之后能够对母爱产生新的共鸣。

这部电影的片名叫《我的影子在奔跑》。

电影最早放映是在2013年的柏林电影节。不知因为何种不可抗力的原因一直拖到今年的1月16日才在国内悄无声息的上映。最终,本片在国内只拿到了37万元的票房成绩。

这部电影冷门到了什么程度呢,目前豆瓣7.3分,只有936人评价看过。

虽然本片如此的冷门,且被雪藏了5年,但本片所获得的奖项却着实不少。

本片的女主演员为张静初,且整部电影只有这一位明星卡司。

张静初也凭借本片拿到了多项最佳女主奖项的提名。

撇开那些负面的八卦新闻,张静初的演技还是可以让人放心的。无论是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还是顾长卫导演《孔雀》,张静初的在其中所扮演的人物角色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张静初在片中扮演一位名叫田桂芳的母亲。

田桂芳是一位刚刚生下宝宝的母亲,却被丈夫所抛弃,从此田桂芳只能自己带着宝宝修直,母子相依为命。

修直是一个爱调皮捣蛋的孩子,幼儿园上课期间总是倒弄课桌盖影响他人,要么就是躲在柜子里让所有人都找不到,甚至还用放大镜聚光的原理把纸给点燃了。

幼儿园的老师都表示自己无法管教这样的小孩,希望田桂芳能把修直给直接领回家。

通过医院的检查查出原来修直患有一种名叫艾斯伯格综合症的病。

这病俗称“天才病”,是自闭症的其中一种。症状常表现为:人际交往困难、语言交流困难、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兴趣爱好局限特殊、动作协调性差等。

这些病症状态修直几乎每一项都占据了。

田桂芳认为越是这样,越应该让修直在孩子堆里成长,这样才能改善病情让他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为了让修直能够重新回到幼儿园,田桂芳放弃了现在的工作,免费的为幼儿园当保洁阿姨并且与幼儿园的所有同事都保持着最好的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幼儿园的老师才不会因为修直的特殊性且难以管教的原因而放弃修直。

在田桂芳的努力下,修直终于从幼儿园毕业而进入了小学。

让人没想到的是,修直上小学的第15天,就被叫家长去学校了。据说这是小学开办35年以来,学生被叫家长的最快纪录。

田桂芳来到学校看到修直在太阳底下罚站,二话没说跑去老师的办公室大闹了一顿。她害怕修直在太阳底下中暑,她心疼自己的孩子。

田桂芳后来有了一个爱慕者,修直叫他叫李叔叔。

李叔叔为人和蔼且工作稳定,田桂芳也很希望能与他一起照顾修直。

不料李叔叔因为工作的原因,他想要带着田桂芳一起去天津工作,把修直交给自己的母亲照顾。

田桂芳怎么能忍受别人去照顾修直呢?她当场就发飙了,撇下李叔叔与李叔叔的母亲扬长而去。

离开了李叔叔的田桂芳只能一边拮据的过日子一边照顾修直。

就这样,田桂芳辛辛苦苦的将修直拉扯到了高中。

到了高中的修直仍然不让田桂芳省心,比如家里停水了,田桂芳让修直去打水。修直直接打出租去了外婆家打水,来回的车费钱就是68元,就为了打一桶水回家。

之类的例子还有种种,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即便是这样,田桂芳仍然包容着修直。

电影的最后,修直的父亲突然出现并且表示愿意带着修直出国留学。

出国的前夕,田桂芳含泪送别了修直,电影在这里也慢慢的走向了结局......

其实纵观整部电影,本片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主线情节,也没有一个电影故事所应该有的起承转合,甚至在剧情安排上也没有大的矛盾冲突。

但令人意外的是,电影看起来却并不乏味,反而作为观众有着极强的代入感。这可能归功于电影中的大量的素人演员以及极具市井气息的人物台词与故事情结。

再加上全程素颜出镜的张静初也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演技,让自己的人物形象与田桂芳这个角色高度重合。

电影并没有刻意地进行煽情与催泪,也没有通过卖惨的方式去表现母亲的辛勤付出。

相反,虽然修直所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这一特殊的病症,但里面修直与田桂芳之间许多日常的对话与情节几乎是每个普通人能够体会到的日常生活。

母亲与儿子日常争执的情结甚至可以小到挤牙膏与穿袜子!

田桂芳会因为修直挤牙膏没有好好地从下至上挤,亦或是修直出门太急而穿上了鸳鸯袜而对修直进行几乎每个家长都会有的啰嗦与教育。

而修直也会因为田桂芳在没经过他同意的情况下打扫了他的房间而对着妈妈发脾气。

电影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与修直的内心独白去模拟修直的视角,带着我们通过修直的视角去感受他们母子之间的关系。

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交替穿插,也更加容易让置身事外的观众理解到修直的内心世界,修直眼中的田桂芳。

当然,电影也不是没有不足的地方。

电影中对体现修直擅长数学物理的一面展现地过于片面与死板,比如修直的很多台词直接使用的科普书上的常识说明。

对于修直如何成为理科天才的过程也缺乏铺垫,稍显突兀,仿佛修直从小就直接变的那么厉害一样。

不过,即便电影还有些细小的缺点与不足,我还是想给大家推荐这一部影片。

田桂芳作为一名单亲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任劳任怨,丢掉了自己的工作甚至甩掉了自己的男友,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照顾自己的孩子。

这一切,都源于田桂芳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母爱。

我想,作为母亲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吧!

田桂芳说:修直,我突然发觉你长大了,长高了。

修直回答到:不是突然,是十七年。

一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在于我们观影过程当中所感受到的感同身受以及所产生的共鸣。

我们自己在小的时候何尝又不是爱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呢?

大家小时候多少都会有因为自己的好奇或者不懂事,从而给母亲的工作造成困扰;也会因为被误会早恋而与母亲产生矛盾。

我们都会有过因为忘记带伞被雨淋湿而被母亲责备;都会有过母亲给你收拾房间没得到你的允许而责备母亲。

田桂芳或许并不是一位完美的母亲,我们的母亲也一样并不完美。就是这样不完美的母亲总是会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不完美的我们去变的更加完美。

最终,我们都会因为母亲对我们的细心地照顾以及正确的教育,让我们健康成长,长大成人。

今天是母亲节,除了安利这部电影,我们作为子女的需要学会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给予母亲我们应该要做到的关爱与关怀。

我们可以给妈妈一个爱的拥抱,送给母亲一个小小的母亲节礼物并说上一句母亲节快乐。人在外地的朋友给母亲打上一个电话送上祝福也是好的。

最后,小编我给所有已经成为了母亲的小伙伴们真挚地说上一句:母亲节快乐!

首发于暴走看啥片儿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作者:吃麦子的马

《我不是傻瓜》影评(四):社会太危险?听妈妈的话早点回家吃饭

自闭症这样的题材不是第一部,《海洋天堂》已经拍过了,母子情深也不是新鲜的题材,但是《我的影子在奔跑》却更容易让人记住,母亲和自闭症儿子相处的17年,不是简简单单的屏幕出现字幕“17年后孩子长大了要出国了”,也不是这17年每年每月每日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它的镜头就像时间一样静静的流淌,用孩子的视角串起整部电影,这17年发生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一样真实。

母亲田桂芳是个爱哭鬼,看起来似乎很软弱。儿子患有自闭症,并且调皮捣蛋。但就是这样的一对母子,在社会不接受孩子的自闭症是母亲的爱和坚强为他在危险的世界里撑起了一片天,在母亲伤心落泪的时候儿子又会帮母亲擦眼泪。他们彼此依赖,也只有彼此才能知道对方的世界。

这部片子最可贵的是,没有把《我的影子在奔跑》变成苦情励志的电影,全程素颜出演的张静初让这部片子更接地气,生活中的种种琐碎的片段和细节,以克制不滥情的手法呈现给大家,在欢笑中感受母爱的伟大,眼中又噙满泪珠。

这样的电影还有今年的《嘉年华》、《奇迹男孩》、他们没有大声告诉观众我拍的题材很厉害,我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批判社会不公、批判人性泯灭。但是又不得不佩服这几部电影,用类似于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需要批判的。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电影不仅仅是一场两个小时的娱乐,它也可以改变世界。

《我不是傻瓜》影评(五):今天的阳光暖洋洋的,所以准备下午和同学去自然博物馆玩儿

扣下来的一星给出戏的配音以及修直记忆里田桂芳剪影前忍住看下去的自己,个人意见作为影评的自我修养就是不剧透,而且作为一只懒鬼我也懒得讲完整故事(其实剧本本来就不是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就打擦边球好了,仅作发泄情绪用。

意外的很好看,剧本连续性不强,剧情在一个又一个放大情绪的点上却又点到即止的推动着,主线就是情感诉求不煽情很理性含蓄的视角。故事的开始是送别,未知的东西对先走的那个人是可爱的但对于后面看着你背影的人却是可怕的。“要飞了”的面无表情的克制的脸是遍地心碎的无所谓,“我还没有准备好”的摇摆不定的隐忍的脸是对自己的不忍心吧,孤独症的父母只是工具这种话即冷漠又自私却避无可避,因为你在做的是一件长久的单项付出且是面对无法主观决定的自我的灵魂。

少年修直坐在出租车上说往前开的时候我以为故事的走向会是留下来和妈妈在一起,反正是电影嘛就算给一个不会实现的完美大结局也没人会怪你的。然后呢那辆神奇的出租车带我们穿过一条又一条的路,你出生成长远行而又回到最早的记忆里(起承转合一点都不讨厌。修直最早的记忆里是田桂芳在窗帘后偷看离开的人的侧脸,恩···就好像你决定下一顿想吃什么的表情,认真思考的表情没有一点苦难顶多是有一丢丢苦恼而已。这也是我开始没想离场的第一分钟~

台词说人靠记忆才可以认路,而我觉得人的记忆呢一定是碎片状的,遇到的每个人生大事件小转折好心情坏情绪都是碎片儿,而且它的优先级会特别牛逼的自己转换位置,你认为你能决定的时候呢压根儿由不得你。人总是要长大的,可有一部分人好像人为的逆生长一样,田桂芳就是一个,她一点都不像妈妈,答应割了一个扁桃体就跑掉的修直不回去做手术的条件,一起躲过护士,躲过外婆,妄想堵起耳朵来就隔绝全世界。修直问说外婆说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怎么办而田桂芳说这话不算,修直问你怎么知道她答她是我妈我当然知道,这是修直记忆里最没有逻辑的田桂芳,奇怪的是她每次都还是对的。田桂芳在变老,修直在长大,修直上幼儿园时候田桂芳是个讨好所有人的人,她的讨好一点都不讨厌。跳舞的情节是第一个打到我的点儿,修直很开心虽然园长说修直啊我觉得你不适合跳舞那个从小修直眼睛往上拍的情绪化慢镜头微观世界,简直是小时候自己成长中对所遇到的未知恐惧的完美诠释。下一块儿我记得的是大黄蜂,修直眼里的李叔叔是个修正主义者,脑子里关于撑杆跳与床垫的幻像以及房前屋后都是考拉的争执,修直觉得他是个骗子可田桂芳觉得那是夸张的比喻没有恶意。那大概是不安吧。可后来啊,李叔叔要把修直送到天津去读书,在回家路上说尺子真的可以量出睡觉时间的田桂芳真是好样的。后来当然没有去,田桂芳作为一个反射弧长得连大瓶子小瓶子真的少了一块钱这种事儿都反应了好久的人,怎么会离开你。后来修直长大了,40岁的田桂芳依旧只在变老,校门口的17岁的修直说没事你不要来学校找我而田桂芳说你什么时候说的啊我忘记了还是把伞撑得歪到另一边,下雨下到封路,田桂芳翻墙翻好久。田桂芳说修直长大了,修直长不大才好。再后来,回到故事的开始,送别的田桂芳不知道飞机飞不了,一路回忆与寻找,来到故事的最后,“我还没有准备好”“所以先给你时间准备”

故事不煽情,回忆是随时会出现的事儿,而记忆是碎片。我最近越来越懒,懒得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长久的单项付出礼尚往来以牙还牙才是对,可因为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而改变自己内在权衡的标准,真是一种挺恶心的成长方式。翻篇儿真心不容易,问题是解决不完了,永远无法达到准备好的状态,所以我只能对自己说一句辛苦然后与问题并存,毕竟自省这种事不能过度,人生不能停,我给自己时间准备了,准备不好也慢慢过去吧,反正也没个准备好的时候~

《我不是傻瓜》影评(六):我还没有准备好,你却已经长大了

没有什么宣传,没有什么路演,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前无声息的上映了,修直也不知不觉的长大了。

剧中张静初饰演的单亲妈妈田桂芳一直陪伴、照顾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较轻的自闭症)的修直,对其不离不弃。不知道多少次的躲藏,难数清多少次的自虐,更别说老师的驱赶、外婆的离弃,一次次的打击与不被理解,一次次换来自己流下的泪水。这一切只是一个妈妈对孩子的承诺,对孩子的不离不弃。

当老师央求她不要再送孩子来幼儿园,告诉她没办法照顾修直时,她没有退却,她用:“我不用你们照顾修直,我田桂芳可以照顾修直。“来反抗。这是母亲的爱在呐喊。

当自己的母亲告诉她修直患有自闭症时,她没有退缩。她百般央求,只为能更好的照顾修直,以至于自己母亲再也不想看见自己。

无论前路有多艰难,仿佛只要有修直在,一切都是值得的。

剧中修直无论躲到哪里,作为妈妈的田桂芳总能找到自己,这是母亲与孩子的心意相通,这是妈妈与修直的血脉相连。

田桂芳默默的付出,用无言的爱陪伴修直。剧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田桂芳在说到:我突然间发觉你已经长大了。而修直说:不是突然,是十七年。

是的,不是突然,是十七年。是十七年的照顾让一个不被外人待见,不被学校接纳,不被其他小朋友当作正常人的修直长大了。

《我的影子在奔跑》,十七年的如影随形,十七年的相濡以沫,也是十七年的准备。在修直可以自己奔跑,自己飞翔的时刻,作为母亲的田桂芳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没有准备好。

母爱无言,唯有陪伴。是田桂芳与修直让我再一次的感动,也是让更多人再去关注弱势群体,去关注这些自闭的孩子。愿善良始终被善待。

《我不是傻瓜》影评(七):《我的影子在奔跑》:如影随形的母子

一句话点评:借自闭症儿童视角散发开来的亲情片,老少咸宜的母子情深题旨。一旦接受了主人公的喃喃自语,那么,进入他的自我世界并不难。是真人真事,电影却没有完整的冲突故事,它只是截取了生活的一面,生命的一段。

对导演方刚亮来说,拍摄《我的影子在奔跑》这样的片子难度并不大。好在他的个人阐释里面,他称自己是一个没有太大野心的人,也不去理会周围的潮流风势。言下之意,他对自己的现状和定位都很清楚,拍摄这种格局和预算都不大的片子,正适合于他。

自闭症儿童、成长、母子情深,实际上,光有这么几个关键词,《我的影子在奔跑》都很容易被拍烂了,观众难免想当然。母爱的可歌可泣,一朝梦圆。孩子的幡然醒悟,走出新天地。结果,这些想当然的东西,电影里基本没有。

由于电影全部由手持、跟拍镜头所组成,追求写实风格,观众在这部电影中扮演一个特殊的存在,比起一般电影,他们与电影人物显得更加接近,几乎就是生活在那个家庭的隐形人。方刚亮不让演员化妆,不做灯光要求,尽量做到了生活化,故事场景也不加太多的装饰,从而达到了他要追求的电影美学,简单、质朴。按照他的话说,这么一件真事,他最怕观众看着看着,觉得哪个地方假了。对他来说,这是电影最大的失败。所以,不少人这样描述感受,开始很难进入,慢慢又开始接受,最后豁然开朗。

在这部电影里,现实如此平淡、低调和真实,以至于一旦进入孩童的视角,就感觉那里是一个鱼眼或变形过的世界,色彩艳丽,这种太过明显的反差处理当然是有意的。现实中,孩子是一个非正常人,但在影像处理后的世界里,他比寻常人要看到更多的色彩、更丰富的细节跟奥妙。他的眼睛是放大镜,又像红外扫描仪,这个神奇的滤镜世界,它成为《我的影子在奔跑》的一个特殊手法。

不过,光有这些,尚无法让电影真正好看。填充整部电影的是这样一些琐事:上幼儿园把自己藏了起来,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做出各种出格的事情……结果无一例外,母亲帮他擦屁股,赔礼道歉。而在孩子看来,母亲做这些不仅是理所当然,甚至,他还觉得烦躁,讨厌自己的世界被任何一个外人闯入。

对修直而言,母亲不是母亲,她叫田桂芳。这个称呼有种距离感,也是自闭症的一个体现。这名母亲又比一般的母亲要辛苦太多,她几乎是把所有时间都耗费在了这个孩子身上,风里来雨里去。所以,我们看到电影呈现了一个互相寻找的过程,而不是放弃治疗或者强迫治疗。开头结尾是机场段落,修直离开了机场,寻找田桂芳去了。而除去这两处地方,在电影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田桂芳在找他。这个寻找过程,呼应了片名里的影子和奔跑。

在我看来,《我的影子在奔跑》有个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它是从正面去塑造自闭症患者,没有自怜自艾,也没有想过博取观众的同情。它要说的事情很简单,一个自闭小孩,他也能健康成长,离开家庭,出国去求学。即便修直做了很多离谱的事情,也不懂得表示“感恩”(即便父母的爱是不计回报的),可是,他就是那样成长了,整整的十七年。即便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和这个小孩一样自我,不管不顾,沉浸到属于他们的世界。可跳出来看,这不就是这部电影的最大成就么?假设导演有更多的预谋和追求,那么,《我的影子在奔跑》就不会是这样,而是又一部《海洋天堂》,需要大明星的包装,需要公益爱心的呼吁和献唱。

转木卫二2013-11-04 08:39:18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我不是傻瓜》影评(八):用尺子度量时间

“人类在睡眠中的生长速度是清醒时的三倍,所以运用这个比例关系,只要足够精确,尺子是可以量出睡觉的时间长度的。”

这句台词来自影片《我的影子在奔跑》,说出它的是一个孤独症儿童。

电影于13年杀青,却因资金链与发行方解约等原因,直到今天才正式登陆大荧幕,讲述的故事是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少年成长岁月中交织的母爱。

虽然笔者的了解并不成系统,但仍然想在文章中浅谈一下孤独症:儿童孤独症的医学定义可以作为一篇医学博士的毕业论文,不赘述。成因也不明朗,症状有多种细分,比如自闭,感觉统合失调。

在个人经历中笔者也接触过一部分患有此类症状的儿童与他们的家庭,他们给笔者最直观的感受是交流困难,即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也并没有在试图理解你在想什么,孤独症患者往往很深入的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人类具有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这种交流障碍势必会导致患者极难融入人群,不论来源是什么,这种现象总是种伤害。

或许是因为先天的发育不平衡又或者是因为过于执着自我的世界,孤独症儿童往往会产生某些异常优秀的思考维度,比如记忆力超群,计算极速甚至某些所谓的“超现实能力”。

回归影片,作为主角的小男孩“修植”理性思维能力明显优于常人,从笔者开篇摘录的台词中就可以窥见一斑,这也就引出了影片的一个优点:视角的独特。

许多人称这种拍摄手法叫白描,那是他们根本不懂所谓的“拍摄手法”指什么,事实上本片的叙述选取了多个角度,尤以小男孩的主观视角为最佳。

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母亲”这个概念似乎被刻意弱化过,他称他的妈妈为“田桂芳”。

他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始终伴随着“田桂芳”,在一次扁导体手术中他看到妈妈在窗外担心的表情,事后他的独白是:“那时的田桂芳给我的感觉是扁扁的,湿乎乎的,像一张在等待冲洗的菲林,这种印象给我的时候会有点疼。”

意识到自身逻辑思维优于常人之后的他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加深着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窗口仍然是“田桂芳”。因为坚持教养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母亲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必然也伴随着许多的不被理解,当外婆一次次掩面而去,声称:“再也不要见到你”时,母亲总会对孩子说:“外婆说的这句话不算,因为她是我妈,是你外婆。”而此时少年的内心独白是:“这是我认为田桂芳最没有逻辑的话,但奇怪的是她每次都是对的。”

就是这样,在“田桂芳”的支撑下,在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中,孩子虽然磕绊,但仍旧在成长,直至自身的天赋终于被发掘,将远赴重洋接收深造。

本片实在没有太多在影像技术领域值得一提的成就,但它想要表达的内核是如此的直白而深刻,即人性的关怀。

老年人和儿童是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则彰显了一个文明所达到的高度。这背后的伤痛与光辉令人不忍深思。

试想一下:绝大多数的孤独症,自闭症,智障乃至残障儿童所呈现出的状态是无法交流,难以相处,边缘化,隔绝化,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创造价值从而给家庭带来负担,无法享受正常的爱情并繁育后代。而这种状况的成因有多大的比重是因为孩子的先天缺陷,又有多大比重是来自同学的欺辱,教师的嘲讽,路人的冷眼甚至是亲人的嫌弃呢?先进的医学研究表明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往往拥有很强烈的融入社会的欲望,但我们的社会真的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入口么?如果每一个母亲都可以如“田桂芳”一样给予孩子足够的包容与关怀,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婚姻甚至在那个时间节点到来时可以放手让孩子远走高飞,这个国家又会多出多少个像修植一样最终会有所建树的偏科天才呢?

这个命题十分沉重,但它是影片创作者想要表达的。

修植儿时曾经迷路,在派出所同警察叔叔一起观察蚂蚁,后来他说:“蚂蚁是很神奇的,它们可以清晰地标记路线,折返的回路总是和来路呈45度角,但人类做不到,人类记路只能依靠记忆,但每次我走失后田桂芳总是能够找到我,这是一个谜。”

事实上这也不是一个谜,笔者当然没有权力要求天下的所有的母亲都如同“田桂芳”一样为自己的孩子做出如此之大的牺牲,正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发行公司都必须硬着头皮去发这样一部极有可能赔钱的电影一样,但我们依旧可以对影片中母亲的角色,对导演以及所有参与影片宣发工作的同仁们致以敬意。

在一个大众思维普遍纸醉金迷的时代,仍旧有那么一部分人用影子在见证奔跑,用尺子来度量时间,用关怀去诠释人性。

《我不是傻瓜》影评(九):李连杰《海洋天堂》后,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又一公益力作

袁立的小伙伴们,传播公益的时间到了!

无独有偶,早几天上映的《无问西东》,也是雪藏五年多才得见光。《我的影子在奔跑》五年前和《无问西东》前后脚完成制作,且在2013年扫荡了29届金鸡奖和第15届华表奖最佳儿童片,导演方刚亮个人也获评当年上海电影节传媒大奖最佳导演。所不同的是,《无问西东》属于大文艺片,众星云集,又有雄厚的资方可依靠,而《我的影子在奔跑》属于不打眼的小文艺片,除了张静初实力扛鼎,多年来连个发行公司都找不到,也没有钱去做宣传。

无独有偶,同档上映的电影里,也有一部儿童视角的电影,这就是科恩兄弟执笔,乔治?克鲁尼执导,马特?达蒙和朱利安?摩尔领衔的犯罪悬疑片《迷镇凶案》。《迷镇凶案》全篇以孩子的视角审视整个故事,以纯洁对应邪恶,在孩子眼里,大人们貌似一本正经的好人,实际都是带着面具的伪善。《我的影子在奔跑》同样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审视他周遭的世界,尤其是他的母亲田桂芳,所不同的是,他眼中所见和实际一样,都是人世间存留的难得的美好。

无独有偶,在此前袁立炮轰《演员的诞生》时,轰出了一大泼声援袁立做公益的爱心群众,而这部《我的影子在奔跑》,正是一部公益诉求的电影。故事讲述了单亲妈妈田桂芳独自抚养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儿子修直的故事。艾斯伯格侯群在社交和沟通上与自闭症儿童有相似性,但他们与一般孩子一样聪明,甚至更聪明,爱因斯坦就是其中案例。片中的修直本不比一般孩子差,但他的孤独,他的特别让他格格不入,以至于母亲田桂芳要必须比一般妈妈付出更多,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贴身护囿儿子的成长。袁立事件中,爱心群众都嚷着要公益 ,现在公益来了,帮助这部穷困潦倒的电影传播对艾斯伯格症候群的关爱,打破世俗有意无意的壁垒,就是最基础的公益。

无独有偶,此前薛晓路的电影处女作《海洋天堂》,也将镜头对准了弱势的自闭症儿童。《海洋天堂》讲述了一个父亲倾尽所有,守护孤独自闭症儿子的感人故事,这点和田桂芳的付出类似。所不同的是,《海洋天堂》的父亲更加悲情,身患绝症的他没能护囿儿子更长的人生路,他必须割舍,必须在自己生前教会儿子基本生存。《我的影子在奔跑》里的田桂芳也必须割舍,所幸的是,孤独的修直在她的护囿下已经可以独立高飞,只是她依旧觉得还没做好割舍的准备。

无独有偶,今年还有很多小文艺片,都将镜头对准了时代夹缝中的个体生存与情感。尤其是文宴的《嘉年华》,用极其克制和细腻的笔触,研磨当今社会儿童侵害问题。现如家庭对儿童投入的关爱似乎更高,但依旧有很多盲区需要我们去亡羊补牢,比如儿童侵害,再比如这艾斯伯格症。公益电影一直做得很难,但一直发挥着他们力所能及的能量。《海洋天堂》让我们知道了自闭症儿童的困境,《嘉年华》让我们警惕儿童侵害问题的严重性,这部《我的影子在奔跑》同样应该得到好的传播,至少让世人知道艾斯伯格症候群的存在,知道如何更好的关爱和正确地对待。

无独有偶,张静初一直是文艺片的座上宾,《孔雀》《立春》《芳香之旅》《天水围的夜与雾》《红河》均有演技担当,为此也收获了开罗电影节、中国大学生电影节、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影后殊荣。但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已有多年没看到张静初这样的表演。张静初这一次又是素面朝天,每一个雀斑都是戏,母爱的伟大中,还不失一颗少女心。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手法厚重中不乏喜剧的明亮,艰难的守护里充盈着生活的情趣,这让影片有文艺至死的一面,又不乏轻松诙谐的观赏性。比如展露数学天才儿子,总以母亲的数学文盲为趣,再比如她总是忘记儿子不让去学校接他的约定,一下雨就去学校给儿子送伞,儿子回到家洗澡时,故意用花洒把田桂芳浇湿,母子间的微妙情感以及弥足珍贵的苦趣,被处理得既细腻又充满生活情调。

影片的背景其实可以延展更多,比如田桂芳开篇就结束的爱情与婚姻。此处并没有正面的解读,但从后来突然出现的商人父亲的港腔,以及母子生活的广东背景可以推断,修直是当年盛极一时的“深港爱情”的结晶。其实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既然诞生,就该得到爱的护囿,哪怕他很特别,特别到与世界似乎格格不入,需要母爱作出一定的牺牲。何况修直并非真正与世界格格不入,他只是日常里的小特别,自有一个亟待发射的小宇宙,保护并开发好了,是个爱因斯塔再世也未可知。

末了再多吆喝一嘴:袁立的小伙伴们,传播公益的时间到了!

《我不是傻瓜》影评(十):电影之外的点滴反而更令我有触动

这个夏衍奖剧本改编的电影,一直很想看。因为当年看到这样一个片名,总觉得很文艺很超现实很意识流。

这个电影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跳档,等它真正上画已经是几年后,而票房连100万都不到,即使有张静初也毫无号召力。原因一是一再跳档让宣发无处着力,二是档期选择,三是题材并不讨好,当初《海洋天堂》那么大的卡司,票房也就千万出头。

不过这片子还是用了心的,不算烂片,而且还以孩子的视角来表现自闭症,这个挺有创意的。对了,好像这个片子是 先上了央六再上院线,也是影响票房的原因。

张静初奉献了相当精彩的演出,她本就是实力派,难得的是演一位母亲可以演得这么到位,貌似她还是单身。

开头不错。

街头那种打水机,今天应该已经找不到了,毕竟送水店已到处是,还有人装了天价的水净化器。

是在广州拍的,不过广州味道并不浓,场景不显著,白话环境也并没有体现。但那个旧小区还是很广州的,也许别的城市也类似(没太留意)。

广州飞纽约要14多个小时啊原来。

请用微信扫描添加本站公众号(微信:geyanba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