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介子推的故事_古代名人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_古代名人故事

 时间:2021-01-05 15:10:03 来源:人生格言 
请用手机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本页

  介子推的故事

  随公子重耳流亡

  春秋时期,公元前657年,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于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而自杀身亡;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与重耳随行贤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艰难困苦。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割股肉予重耳充饥

  重耳在外逃亡时,先是父亲晋献公追杀,后是兄弟夷吾当上晋惠公后的再度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载,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钱粮,逃入深山藏匿。重耳断粮,饥饿难当,向一田夫乞讨,不但没要到饭,反被农夫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了,为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吃,假称是兔子肉。在重耳极端困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当知情人将介子推割肉的实情告知重耳后,重耳感动得涕泪横流,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唯独漏封介子推

  《史记》、《左传》和《吕氏春秋》都记载:经过十九年的逃亡生涯后,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国的国君――晋文公。他册封了随其流亡的大小随从,却偏偏漏了介子推。介子推本人并不在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认为自己随他流亡的忠君行为,纯粹是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丝毫没有流露出对晋文公的怨恨。反而对狐偃等人追逐荣华富贵的行为,投以鄙夷的目光。介子推悄悄地回到家乡,隐居于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被活活烧死

  《吕氏春秋》载,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介子推鸣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之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带领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无法寻找。

  于是,晋文公下令,三面烧山,企图用此法将介子推逼出来。没料到山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又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又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始终没有看见介子推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二人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又命人将介子推葬之于绵山。秦二世时,又将介子推迁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下令,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立寒食节纪念

  晋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在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为禁火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上,已烧焦的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

  结束语

  透视以上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下几点:一、重耳漏封介子推,是其无情寡义灵魂的丑恶体现;二、放火烧山是重耳杀人灭口的狠毒阴招;三、强制搞一个寒食节来纪念介子推,是重耳为掩盖其暴行的虚伪行径;四、自古帝王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伴君如伴虎。五,今人利用某个死去的人,给其封个毫无意义的称号,然后组织能言善辩者,搞巡回报告,是利用死人,抬高自己,欺世盗名的恶劣行径。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