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苏轼《东坡》原文翻译与赏析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苏轼《东坡》原文翻译与赏析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用手机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本页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

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赏析一】

《东坡》是由苏轼创作,通过对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东坡


【赏析二】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 雪堂,亲自写了 东坡雪堂 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赏析三】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 清 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 密林含余清 。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 市人 所能享有。 日中为市 ,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 野人 ,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 市人行尽野人行 。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 市人 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 野人 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 荦确坡头路 ,哪有 铿然曳杖声 !一个 莫嫌 ,一个 自爱 ,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 荦确坡头路 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东坡


【赏析四】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铿然 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赏析五】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 贵华而贱实 ,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进一步 了然于口与手 来解释 辞达 (《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分页:1 2 3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