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与赏析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与赏析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用手机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本页
【译文】

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

我本想学 乘桴 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赏析一】

诗歌从渡海所见开笔。看似写景,实说自己的命运雨过天晴。颔联用《晋书 谢重传》事。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重曰:不如微云点缀。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作者以此表达自本澄清而陷害者居心不净。

颈联中 鲁叟 即孔子。孔子曰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苏轼也力主改革弊政而 道不行 。孔子想去海外行道而没去;苏轼去了也无法 行道 ,因此, 空余鲁叟乘桴意 罢了。

轩辕奏乐 即黄帝奏乐,作者借此写大海的涛声。《庄子 天运》载: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苏轼对大海涛声,可能与北门成对黄帝所奏的《咸池之乐》一样, 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 ,直到此时渡海北归,才算 粗识 ,有所领悟吧?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二】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苏轼绍圣四年(一O九七)被贬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岛,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贬到远方的官员,遇赦酌量移到较原地靠京城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广西合浦、灵山等地),在海南岛稽留的时间正好是三年零八天。这首诗就是写渡海北上那个晚上的情景。


【赏析三】

头一句说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约在晚上十一时至十二时),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这里关于星斗的描写是化用古人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的诗句,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景,也可能不是,只是用来说明渡海的时间是在半夜里,也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这是一种比喻。后面三句也都是采用这种借景为喻的手法。

第二句说,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苦雨),总有止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终风),也总有停的时候,它们 也解晴 ,也能变成风静晴朗的天气。也可能当时确是雨霁云收风平浪静,但这里主要的用意不在写景,而在比喻,说明他受到各种打击和排斥 , 也总有结束的时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经风雨见到晴天那样,心情舒畅,充满希望。第三句说,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这景色主要也是用来作比喻的,意思是说,这次遇赦,不知是谁在朝廷帮忙说情,为我驱散政治上的乌云的?第四句说,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种比喻,意思说,在政治上,不用别人帮我洗刷污垢,我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有人评论说: 前半纯是比喻,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就是说,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的确是这样的,前四句象是写景,实则写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迹,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五六句是议论。孔丘曾经说过,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意思说,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说,徒然剩下鲁国老人孔丘(鲁叟)关于 乘桴 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学 乘桴 退出政治舞台的,现在不用学这个了,孔丘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的了。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第六句用了这个典故,说,我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政局转为平和了。这一联对政治的议论,说明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最后两句说,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古时 九服 中有 荒服 ,指极边远处),虽然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正如屈原《离骚》说的 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可以说是第一遭儿。他对这次被贬到海南岛表示不后悔,认为是一生中挺有意义的一段经历。 冠平生 应解为 超过平生见到的景色 。全诗情调高昂,表现了苏轼的乐观精神。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赏析四】

这是苏轼的证道诗。题为《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在写完此诗的第二年便去世,可以说表达了他的临终关怀。

那天夜里渡海,是东坡终于被朝廷召回,要从海南回到中原了。所以这里写的 天容海色 ,是政治的天容海色,也是诗人渡海那夜时所见真实的 天容海色 。连日的阴雨,终于露出了青天。明明的月,朗朗的乾坤。

云散月明 两句,有一个故事。

《世说新语》中,也是一个清风明月的晚上,谢重与司马道子两个人在欣赏夜景。谢说,夜色多好呀。司马回答:不如有微云点缀,更美。谢说, 那是你心里不净,还想来污染太空?

东坡晚年海南的悟道。他讲心的本色乃如海天般清朗明洁,人间的风风雨雨终会消散,这是东坡人生最后的信念,也是他做人的 根本 。《东坡志林》也解释了这个典故: 青天素月,固是人间一快,而或云不如微云点缀。乃知居心不净者,常欲滓秽太清。 典故的背后有 人心 , 人心 与大海蓝天,都是一样的本色。

接下来的两句是: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这两句也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既有政治,又有哲学。 空馀鲁叟 是用《论语》,孔子曰: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空馀 表面上是说,被朝廷召回,空有圣贤遗世而独立之意;骨子里是对 鲁叟 的致敬,因为圣人终于没有舍弃现世人生。 乘桴 有 意 而无 实 ,正是对儒家最大的理解与致敬。

接下来的又是道家情怀了, 轩辕奏乐声 用《庄子 天运》中的典故,表示的是道家最高的乐声。用此典,不仅切当相称,更有深意,表示东坡到了人生的这个阶段,才是粗粗得到了 道 ,至为伟大的自然山水中深深流出的乐音,代表了他在此夜中修行的一种果位。从大自然中修行人生的阶位,这是道家。从真人生中执守生命的进程,这是儒家。

东坡面对的有动荡不安,也有亲友的死亡与分离不得见,还有疾病的折磨。但是他成就的是一幅 人文英雄 的形象,是由内在生命的修炼、体认带来的理性的清醒。晚年的诗文清醒、充满思考和批判。理智多于情感、道心大于人心,这就是苏轼的临终关怀。


【赏析五】

诗题中计下准确的时日,足以说明这一天对于苏轼来说是一次新生的标志。所以,前四句以同样的句式排比对偶而下,一气呵成,似是以活泼欢快的节奏唱出生命澄澈的欢歌。一次一次悲喜交迭的遭逢,仿佛是对灵魂的洗礼,终于呈现一尘不染的本来面目。甚至儒学圣人乘桴浮海的那份道德守持也被超越,苏轼在大海上听到的是民族文化始祖轩辕黄帝的奏乐之声。来自太古幽深之处的这种乐志,是浑沌未分、天人合一的音响,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本身的完满和谐,它使东坡老人又一次从道德境界迈向天地境界。因此,回顾这海南一游,乃是生命中最壮丽的奇遇,虽九死而不恨。这是政治上的自我平反,也是人格上的壁立千仞,而更是生命之歌融入天地自然之乐章,成为遍彻时空的交响 。

分页:1 2 3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